获取学习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_西北工业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_西北工业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_西北工业大学 文件大小:15.00G

(1.1.1)–第一章第一节自动控制的概念.pdf

(1.1.1)–第一章第一节自动控制的概念.pdf

(1.2.1)–第二节自动控制的组成分类及要求.pdf

(1.2.1)–第二节自动控制的组成分类及要求.pdf

(1.3.1)–第一章第三节控制理论发展历程.pdf

(1.3.1)–第一章第三节控制理论发展历程.pdf

(10.1.1)–第五节对数频率特性(下).pdf

(10.1.1)–第五节对数频率特性(下).pdf

(10.2.1)–第六节频域稳定判据(上).pdf

(10.2.1)–第六节频域稳定判据(上).pdf

(10.3.1)–第七节频域稳定判据(下).pdf

(10.3.1)–第七节频域稳定判据(下).pdf

(10.4.1)–第八节稳定裕度.pdf

(10.4.1)–第八节稳定裕度.pdf

(11.1.1)–第九节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上.pdf

(11.1.1)–第九节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上.pdf

(11.2.1)–第十节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下).pdf

(11.2.1)–第十节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下).pdf

(11.3.1)–第十一节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pdf

(11.3.1)–第十一节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pdf

(11.4.1)–第十二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超前校正.pdf

(11.4.1)–第十二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超前校正.pdf

(12.1.1)–第十三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校正.pdf

(12.1.1)–第十三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校正.pdf

(12.2.1)–第十四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超前校正.pdf

(12.2.1)–第十四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超前校正.pdf

(12.3.1)–第十五节频率法串联校正——希望特性校正方法.pdf

(12.3.1)–第十五节频率法串联校正——希望特性校正方法.pdf

(14.1.1)–第一节离散系统.pdf

(14.1.1)–第一节离散系统.pdf

(14.2.1)–第二节信号采样与保持.pdf

(14.2.1)–第二节信号采样与保持.pdf

(14.3.1)–第三节z变换.pdf

(14.3.1)–第三节z变换.pdf

(14.4.1)–第四节离散系统数学模型1.pdf

(14.4.1)–第四节离散系统数学模型1.pdf

(14.5.1)–第五节离散系统数学模型2.pdf

(14.5.1)–第五节离散系统数学模型2.pdf

(16.1.1)–第六节稳定性分析.pdf

(16.2.1)–第七节稳态误差计算.pdf

(16.3.1)–第八节动态性能分析.pdf

(16.4.1)–第九节离散系统模拟化设计.pdf

(16.5.1)–第十节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pdf

(17.1.1)–第一节非线性系统概述.pdf

(17.2.1)–第二节相平面法1.pdf

(17.3.1)–第三节相平面法2.pdf

(17.4.1)–第四节描述函数法1.pdf

(17.5.1)–第五节描述函数法2.pdf

(17.6.1)–第六节描述函数法3.pdf

(17.7.1)–第七节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pdf

(2.1.1)–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pdf

(2.1.1)–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pdf

(2.2.1)–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pdf

(2.2.1)–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pdf

(2.3.1)–第三节系统的模态.pdf

(2.3.1)–第三节系统的模态.pdf

(2.4.1)–第四节结构图等效化简.pdf

(2.4.1)–第四节结构图等效化简.pdf

(3.1.1)–第五节信号流图及其与结构图的关系.pdf

(3.1.1)–第五节信号流图及其与结构图的关系.pdf

(3.2.1)–第六节梅森公式.pdf

(3.2.1)–第六节梅森公式.pdf

(3.3.1)–第七节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pdf

(3.3.1)–第七节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pdf

(4.1.1)–第一节时域法概述、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pdf

(4.1.1)–第一节时域法概述、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pdf

(4.2.1)–第二节过阻尼和临界阻尼二阶系统.pdf

(4.2.1)–第二节过阻尼和临界阻尼二阶系统.pdf

(4.3.1)–第三节欠阻尼二阶系统.pdf

(4.3.1)–第三节欠阻尼二阶系统.pdf

(4.4.1)–第四节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随闭环极点位置变化规律.pdf

(4.4.1)–第四节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随闭环极点位置变化规律.pdf

(5.1.1)–第五节改善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措施.pdf

(5.1.1)–第五节改善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措施.pdf

(5.2.1)–第六节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pdf

(5.2.1)–第六节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pdf

(5.3.1)–第七节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一般方法).pdf

(5.3.1)–第七节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一般方法).pdf

(5.4.1)–第八节静态误差系数法、干扰作用引起的稳态误差分析.pdf

(5.4.1)–第八节静态误差系数法、干扰作用引起的稳态误差分析.pdf

(6.1.1)–第九节线性系统的时域校正、第三章小结.pdf

(6.1.1)–第九节线性系统的时域校正、第三章小结.pdf

(7.1.1)–第一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1).pdf

(7.1.1)–第一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1).pdf

(7.2.1)–第二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2).pdf

(7.2.1)–第二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2).pdf

(7.3.1)–第三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pdf

(7.3.1)–第三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pdf

(7.4.1)–第四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2).pdf

(7.4.1)–第四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2).pdf

(7.5.1)–第五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3).pdf

(7.5.1)–第五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3).pdf

(8.1.1)–第六节广义根轨迹(1).pdf

(8.1.1)–第六节广义根轨迹(1).pdf

(8.2.1)–第七节广义根轨迹(2).pdf

(8.2.1)–第七节广义根轨迹(2).pdf

(8.3.1)–第八节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pdf

(8.3.1)–第八节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pdf

(8.4.1)–第九节利用根轨迹法设计系统.pdf

(8.4.1)–第九节利用根轨迹法设计系统.pdf

(9.1.1)–第一节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pdf

(9.1.1)–第一节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pdf

(9.2.1)–第二节幅相频率特性(上).pdf

(9.2.1)–第二节幅相频率特性(上).pdf

(9.3.1)–第三节幅相频率特性(下).pdf

(9.3.1)–第三节幅相频率特性(下).pdf

(9.4.1)–第四节对数频率特性(上).pdf

(9.4.1)–第四节对数频率特性(上).pdf

[1.1.1]–第一章第一节自动控制的概念.mp4

[1.2.1]–第二节自动控制的组成分类及要求.mp4

[1.3.1]–第一章第三节控制理论发展历程.mp4

[10.1.1]–第五节对数频率特性(下).mp4

[10.2.1]–第六节频域稳定判据(上).mp4

[10.3.1]–第七节频域稳定判据(下).mp4

[10.4.1]–第八节稳定裕度.mp4

[11.1.1]–第九节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上.mp4

[11.2.1]–第十节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下).mp4

[11.3.1]–第十一节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mp4

[11.4.1]–第十二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超前校正.mp4

[12.1.1]–第十三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校正.mp4

[12.2.1]–第十四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超前校正.mp4

[12.3.1]–第十五节频率法串联校正——希望特性校正方法.mp4

[14.1.1]–第一节离散系统.mp4

[14.2.1]–第二节信号采样与保持.mp4

[14.3.1]–第三节z变换.mp4

[14.4.1]–第四节离散系统数学模型1.mp4

[14.5.1]–第五节离散系统数学模型2.mp4

[16.1.1]–第六节稳定性分析.mp4

[16.2.1]–第七节稳态误差计算.mp4

[16.3.1]–第八节动态性能分析.mp4

[16.4.1]–第九节离散系统模拟化设计.mp4

[16.5.1]–第十节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mp4

[17.1.1]–第一节非线性系统概述.mp4

[17.2.1]–第二节相平面法1.mp4

[17.3.1]–第三节相平面法2.mp4

[17.4.1]–第四节描述函数法1.mp4

[17.5.1]–第五节描述函数法2.mp4

[17.6.1]–第六节描述函数法3.mp4

[17.7.1]–第七节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mp4

[2.1.1]–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mp4

[2.2.1]–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mp4

[2.3.1]–第三节系统的模态.mp4

[2.4.1]–第四节结构图等效化简.mp4

[3.1.1]–第五节信号流图及其与结构图的关系.mp4

[3.2.1]–第六节梅森公式.mp4

[3.3.1]–第七节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mp4

[4.1.1]–第一节时域法概述、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mp4

[4.2.1]–第二节过阻尼和临界阻尼二阶系统.mp4

[4.3.1]–第三节欠阻尼二阶系统.mp4

[4.4.1]–第四节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随闭环极点位置变化规律.mp4

[5.1.1]–第五节改善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措施.mp4

[5.2.1]–第六节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mp4

[5.3.1]–第七节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一般方法).mp4

[5.4.1]–第八节静态误差系数法、干扰作用引起的稳态误差分析.mp4

[6.1.1]–第九节线性系统的时域校正、第三章小结.mp4

[7.1.1]–第一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1).mp4

[7.2.1]–第二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2).mp4

[7.3.1]–第三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mp4

[7.4.1]–第四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2).mp4

[7.5.1]–第五节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3).mp4

[8.1.1]–第六节广义根轨迹(1).mp4

[8.2.1]–第七节广义根轨迹(2).mp4

[8.3.1]–第八节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mp4

[8.4.1]–第九节利用根轨迹法设计系统.mp4

[9.1.1]–第一节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mp4

[9.2.1]–第二节幅相频率特性(上).mp4

[9.3.1]–第三节幅相频率特性(下).mp4

[9.4.1]–第四节对数频率特性(上).mp4

播放列表.dpl

修复播放列表.bat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